站点首页

威尼斯欢乐娱人·5848

当前位置: 站点首页 > 威尼斯欢乐娱人·5848 > 正文

杨业华教授出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术研讨会

发布日期:2018-08-09    作者:     来源:     点击:

 

   2018728日,由武汉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中外德育中心主办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来自武汉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湖北省社科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湖北大学、湘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湖南科学大学、三峡大学、江汉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洛阳师范学院等单位的学者与会,围绕传统文化及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相关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我院杨业华教授出席了会议。他向会议提交的论文是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新时代社会公德建设”,并在会上做了发言。

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为了推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战略方针。这一伟大方针,为当代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武汉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教授黄钊阐释说,所谓“创造性转化”,强调的是以“创造性”和“转化”作为关键词,要求人们对传统概念的原始意涵作必要改造,但这个改造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体现科学性,即改造后同其原始意涵不相悖逆。所谓“创新性发展”,以“创新性”和“发展”作为关键词。“创新性”,指的是对传统概念实施创造更新,增加原来所未发掘出的意涵;“发展”,指的是对传统概念的意涵有所深化与推进。这两者结合起来,便赋予了传统概念以新的意蕴。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维武说,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文化观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基本点在于,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出发,回答传统文化与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关系问题。他表示,由此出发,这一思想阐发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据、指导思想和切入点,要求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关系,从中来确立中国文化由“古”而“今”的发展方向。

弘扬古代构建和谐社会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着许多道德教育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电子科技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教授戴钢书表示,中国古代社会作为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既显示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思想还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念。认识与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当前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它不仅有助于从客观上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教育,而且可以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为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戴钢书阐释说,例如,坚持人性化的教育活动,重视学校教育的作用;注重教育方法的多元化, 坚持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学习采用多种介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造爱国主义教育氛围,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等方法今天依然值得借鉴。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

  华东政法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教授崔华前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科学深邃的方法论思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树立文化自信、反对文化虚无主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具体实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题中应有之义。”崔华前阐释说,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具有相通相融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和实生物”、“和而不同”、兼容并包,具有强大的和谐性、包容性;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伟大文明成果,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吸纳性。二者相互之间有着许多相通相融之处,这说明二者的有机结合具有可能性。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具有互补性。确立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出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立足点,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需求为服务对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厚滋养,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之需,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必须借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二者的互补性,决定了二者有机结合的必要性。

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不是一种抽象的精神状态,有其具体的规定性。”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表示,我们所要增进的文化自信,即中华民族对于自我文化理想、价值、活力与前景的确信。这里的“中华民族”,是身处当下时空交汇点上的中华民族,是承接历史荣光、心怀百年夙愿而致力于新建设的中华民族;这里的“自我文化”,即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既包括我们的先民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也包括我们正在进行的文化实践,包括我们所应努力开创的文化新气象。这些规定性的聚合,展示着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内涵。

  “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的文化自信;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立足中国、直面世界的文化自信。这些论述,鲜明展开了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中国立场和世界眼光。”沈壮海说,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强调坚守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强调作出具有中华民族主体性原创性的文化开拓,也注重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吸纳镜鉴、对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立足中国直面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当今时代的中华民族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涵养我们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重要前提是普遍性地增进、提升中华民族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的认知、理解,由认知理解而走向认同与确信,增强传承好、发展好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觉,增强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概言之,文化自信,立基于文化自知之上。”沈壮海表示,如何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将中国文化的“种子”种植于青年一代的心中;如何面向广泛而多样的社会大众,系统推动中国文化的社会化普及,激发普遍的文化建设的当下意识责任意识,需要我们有基于新的时代特点、受众特点等的顶层构划与落地设计。与此同时,涵养我们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还需要聚焦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核心,抓住全民族文化能力建设这个关键,用好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这个最大的教育资源。

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新时代社会公德建设

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杨业华教授认为,中华传统美德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产生发展的,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的优秀道德理论、规范和行为的总和,是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中华传统美德中倡导的“谦敬礼让”、“尚礼守法”、“崇尚仁爱”、“体恤孤贫”、“仁民爱物”的精神和良好行为规范,不仅是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而且是新时代社会公德建设的源头活水我们要用这些中华传统美德滋养新时代社会公德建设,优化与丰富新时代社会公德的内涵,将新时代社会主义社会公德建设推向新的水平。

上一条:CCTV1《新闻联播》播发我院熊友华教授学习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新闻
下一条:杨业华教授出席在波兰举行的第六届世界文化发展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