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良早,男,湖北汉阳人,1951年7月生。1982年9月由浙江大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分配至湖北大学工作。1992年6月晋升副教授,1993年6月破格晋升教授。199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选拔为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的带头人。1998年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9年省政府授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2年调南京师范大学工作,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深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家重点学科首席带头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负责人,东方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现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马列科社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江苏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顾问,先后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出版学术专著如《创论“东方列宁学”》、《关于列宁学说的论争》、《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经典作家东方学说的当代发展》等15部,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50余篇,被誉为“东方社会主义学说第一人”。据CSSCI记载,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俞良早1998年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序第一名;2000年发表论文篇数分值排序第一名;2001年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序第二名;2002年发表论文篇数分值排序并列第三名,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序并列第三名;2001—2004年发表论文篇数分值排序第一名,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序第三名。其作品《经典作家东方学说的当代发展》入选201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998年、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2015年先后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中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天道酬勤:十载苦读,锲而不舍求真知
俞良早教授在武汉农村长大,小学和初中求学的过程中,培养了较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在经历了学业因时代原因而中断、参加生产队、参军等一系列磨砺之后,他在父亲的建议下,退伍辗转到湖北应城盐矿做工。在工厂的那段时间里,他笔耕不辍,经常阅读、写作、起草稿件,积累了大量理论知识和经验,也因此被工厂推荐读大学。1975年,凭借自身的刻苦努力,他顺利通过了推荐考试,被武汉师范学院(湖北大学前身)政治系录取。大三那年,他在一次大会上发言,一鸣惊人,大家都评论其发言水平超过了老师,“系里放了颗卫星”,可见他的知识积累和专业能力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即便如此,俞良早教授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是更加勤奋,积极参与到专业社会实践和调研中,广泛收集资料并撰写了大量关于革命斗争史的文章。1978年毕业之后,俞良早教授参加了华中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前身)研究生考试,因没有英语基础,招生人数少,虽通过了笔试且排名靠前,却遗憾地止步于面试。俞良早教授并没有因考试失利气馁,而是越挫越勇、奋发图强。没有学习英语的基础,他就自学日语来弥补自己的短板。1979年,他不惧困难再次参加考试,最终顺利被杭州大学(浙江大学前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业录取。1992年,俞良早教授具备了从讲师破格晋升教授的条件,最终晋升副教授,他没有因此愤愤不平,也没有苦恼气馁。1993年,他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8篇,出版专著1本,破格晋升教授。访谈的过程中,俞良早教授以平淡的口吻讲述了他的求学生涯,其中的志坚行苦一再感染在场的我们。俞良早教授还谦虚地自嘲“自己很笨”,然而天道酬勤,俞良早教授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孩子最终成长为列宁研究大家,这与他锲而不舍、勤奋好学的精神和学习态度密切相关。追求真理的道路固然曲折而漫长,但在俞良早教授身上,我们看到了追求真知的执着和不畏艰辛困苦的勇气。
术业专攻:咬定青山,成就列宁研究大家
1982年研究生毕业后,俞良早教授选择回到母校湖北大学任教, 2002年调往南京师范大学,至今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已愈35年。“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不移、孜孜以求,把学术研究当做一生的事业,是他最贴切的写照。
谈及学术科研的经验,俞良早教授强调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学科和研究方向。他谈到,任何学问都能做出成绩,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确定了方向之后就不要轻易动摇。有人一开始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就改行,转到法学、社会学、行政管理等学科,但最后往往只学到了皮毛。1986年,他在广州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日语考试,全国有19个成为出国预备人员,他是其中一个,当时他填写的专业是日本近现代社会主义史。“只要坚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脚踏实地,就必然有所成就。”俞良早教授如是说。同时,他还补充到,如果同学们坚定了学术方向,就要有足够的定力和决心抵制各种诱惑。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俞良早教授担任过学校马列部的副部长,后为了专注学问和科研,辞去了行政职务。后来学校领导找他谈话,请他担任学院院长,为了专注学问,他婉言谢绝了学校的好意。
俞良早教授强调,做学问要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来引领。他提出的“任何学科都要为现实服务”的观点曾为人不解,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在研究中不断论证,最终他用扎实的研究成果有力的回击了他人的质疑。俞良早教授说到,我更加坚定自己一直以来的信念:困难面前不低头,挫折面前不气馁。由于获批国家项目太多而担心引起学术风波,俞良早教授主动放弃申报今年的国家项目。正是由于始终保持着持之以恒、坚定不移、谦虚务实的精神和态度,俞良早在学术路上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俞良早教授在钻研学术的道路上从未改变过自己选择的方向:列宁研究。谈及原因,俞良早教授说到,首先是由于列宁主义有俄国的实践,在时间和地域上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近,能够为研究中国革命建设实践提供经验和教训;其次是因为列宁研究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和毛泽东邓小平研究的桥梁;再次是因为在全球化的今天,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存在,要不断深入研究,产出研究成果,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文化渗透;最后,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不应该也不会抛弃列宁主义的旗帜。
数十载潜心研究,俞良早教授创建了以列宁研究为核心的学术成果体系,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一是对列宁十月革命战略思想的新认识。俞良早教授通过研究列宁的《论欧洲联邦口号》、《四月提纲》和十月革命时期列宁的其他著作,确认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和十月革命过程中没有提出俄国一国社会主义首先胜利的思想。他领导发动十月革命是力图以俄国革命促进西方革命,使西方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从而有利于俄国在西方社会主义的帮助下走向社会主义胜利。直到1920年底即国内战争结束时列宁才提出俄国“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体现了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他还通过研究十月革命时期列宁国有化的思想,确认列宁领导进行国有化不是为了展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而只是为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从而纠正了长期以来人们将列宁国有化思想看成为社会主义改造思想的偏差。二是拓展了列宁理论研究的领域。俞良早教授考察和研究了列宁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过程,研究和论述了它的主要内容,阐述了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他通过深入的研究,在发表大量论文的基础上出版学术专著《创论“东方列宁学”》,正式提出“东方列宁学”。三是倡导并研究“马克思主义东方学”。俞良早教授在一系列论文和著作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东方学”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的学说,特别是他们关于俄国、中国等东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沿着社会主义轨道实现发展的学说。四是研究和解读经典作家东方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著作及理论。如通过研究恩格斯关于俄国问题的著作,阐述了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途径两种设想的理论以及俄国走向社会主义“先决条件”的理论。通过研究马克思关于中国问题的著作,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中国革命与西方革命“两极相联”的理论等等。
俞良早教授潜心列宁研究数十载,同时他也积极参与学术实践活动,拓展学术影响力,为学术团队和学校贡献力量。2002年,考虑到一方面南京师范大学希望他能够填补学校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生与自己联系密切,他接受南京师范大学邀请,从湖北大学调到南京师范大学担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他牵头为南京师范大学争取到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博士点,2006年又争取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2007年争取到国家重点学科马克思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处实效功,功绩卓著。
俞良早教授也十分关注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2002年以来,他多次回湖北大学做讲座,为湖北大学师生传经送宝。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马列科社学科评审组专家,多次回校指导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为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切实贡献。
诲人不倦:关心学生,充满人文关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者
俞良早教授说到,关心学生的思想成长、专业学习和生活是老师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对于那些有志于从事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的学生,俞良早教授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心点拨他们,指导他们发表学术文章,同时也十分关注他们的日常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引导他们在学术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俞良早教授强调,要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本科学生可以采取导师培养制,引导本科生较早开展学术研究,进入学术研究殿堂,学习、研究、传播、践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他说,几十年来从事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成果毕竟属于过去。他希望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成果能够为后学所批判、继承、创新,从而不断发展下去。
俞良早教授的学生、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党委书记汤德森讲到一则故事:当年去南京师范大学攻读俞良早教授的博士,时值秋季天气渐冷,俞老师提前为他准备了一件外套,并主动关心他的学习生活,令他十分感动。
采访后记:
在接受我们采访的时候,俞教授十分谦和,不大谈特谈自己的成就,而是发自内心地表达自己对学术研究的执着和热爱。俞教授虽已年逾65岁,却依然神清气爽、谦逊可亲。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大家的风范、学者的气度、老师的仁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份可贵的精神和品质也深深地感染着学子们,而俞教授也成了学子心中的标杆和榜样。